提到能代表芜湖的城市名片
铁画 不得不说!
以锤代笔、以铁做墨的芜湖铁画
因其独特的风格 精湛的工艺著称于世
被尊为国宝的巨幅铁画迎客松
从1959年至今
一直摆放在人民大会堂迎宾厅
近日一段有关芜湖铁画的视频
在不经意间刷爆了网络
短短4分多钟的视频
以72岁的铁画非遗传承人储金霞作为叙事主角
让铁画这一芜湖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
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
↓↓↓
《半生铁画,为你铸一世最美花火》
视频来源:二更视频
人民日报、人民网、环球时报等官微
也纷纷转发视频
共同发出呼吁:留住中国传统技艺!
文化,需要传承…
视频中储金霞最后一段话让小皖记忆深刻
其实不光光是铁画
许多芜湖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
都存在着传承难的窘境
芜湖通草画
芜湖通草画与芜湖铁画并驾齐驱,被称为芜湖三画之一,并且也被芜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但它却基本上鲜为人知,事实上它们的制作工艺已经开始失传。
梨簧戏是芜湖本土孕育出来的戏曲精华,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,2006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曾经辉煌的它在上个世纪无可奈何地退出文艺舞台。
一团小小的面泥经过双手捏、搓、揉后,顷刻之间,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脱手而成,这就是传统的民间艺术捏面人。近年来,愿意学习“面塑(捏巧)”的年轻人越来来少,再加上该项目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,这一 “指尖上的艺术”面临着失传的风险。
流传于安徽省繁昌县境内的民间歌谣,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繁昌民歌历史悠久,曲调丰富清新,而且题材广泛,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。近十几年来,繁昌县已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,但繁昌民歌仍没有走出濒危状态,亟待进一步加强保护。
“马灯”是长江中下游一带,在元宵灯节期间民间驱除疫鬼的傩祭活动。一直以来,“许镇马灯”表演主要由群众自发组织,无论是演出经费还是人力保障,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,加上农村娱乐方式日趋多元,“许镇马灯”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被不断挤压,已处于濒危状况。
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
而放眼全国
这样的现象也并不罕见
小皖不禁联想到
去年引起诸多话题的电影《百鸟朝凤》
影片主要讲述唢呐匠人将“匠心传承”的故事
从电影中唢呐的传承
很多人开始思考变通与坚守
我们究竟该如何挽留传统文化?
人们习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作:民族的DNA
今天 有些美丽的传说不再口耳相传
有些传统的技艺在现代化高歌猛进中渐行渐远
……
芜湖市首个非遗传承教育传习基地揭牌
文化的传承,离不开人的努力
我们需要做的 还有太多
民族的,就是世界的
这不是一句口号
传承民族文化 必须守住落叶的“根”
保护非遗,风雨兼程,初心不改,任重道远
本文由小皖编辑
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:皖江明珠网微信
资料来源:二更视频、身边芜湖客户端、芜湖文明网 感谢所有图片摄影者
来源:皖江明珠网微信